机床网
从对抗到妥协,美俄交易敲响的不仅是乌克兰的丧钟,还有整个时代
2025-03-05 10:58:31

2025年2月18日,美俄两国代表团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就乌克兰问题的第一轮面对面会谈,历经四个多小时宣布结束。 这一轮会谈的规格很高,美方代表是国务卿鲁比奥,俄方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乌克兰没能派遣任何代表。  

这次会谈足以说明两个问题:

一是,所谓的俄乌冲突的本质,其实并不是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矛盾,而是美国跟俄罗斯之间的博弈,因此解决问题也只需要美俄两国进行谈判;

二是,美国放弃支持乌克兰的实质,是接受了俄罗斯认为北约不得扩张至乌克兰的要求是合理的。 用我们更熟悉的表达方式来说,美国相当于承认了乌克兰属于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因此俄罗斯有权否决乌克兰加入敌对军事同盟(北约)的权力,且美国尊重俄罗斯的这种权力。 “势力范围”的概念盛行于殖民时代,是西方列强在争夺殖民地过程中形成的,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实体在某一地理区域内拥有的排他性的政治、经济或军事影响力。 

二战结束后,随着两极格局的兴起,只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拥有势力范围,因此形成了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 苏联解体之后,“势力范围”似乎逐渐变成了一个历史名词,不再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在实际的国际政治实践中,势力范围从未消失。

只是西方世界默认,全球每一个角落都是美国的势力范围,都应该遵守美国立下的规则。这便是单极霸权秩序,也是支持北约可以自由地扩展到任何国家的基础。 如今,特朗普政府跟俄罗斯的妥协,相当于重新将“势力范围”一词从历史带回了现实。

当然,在如今的政治、经济条件下,这一概念也将拥有全新的含义,并帮助我们理解即将到来的多极化世界。 


1.单极落幕 end of unipolarity 

2025年2月17日,北约秘书长吕特在布鲁塞尔会见了特朗普任命的俄乌问题特使基思·凯洛格。随后,北约方面发布了一份新闻稿,其中一次也没有使用西方一直采用的措辞“俄罗斯侵略”,而是换成了中性的“乌克兰冲突”。 

这是美国政府和北约首次就俄乌问题的定性做出改变。 此前,人们对于俄罗斯的军事行动是否是侵略的问题,也曾有过一番争论。认同侵略说法的一方认为,乌克兰作为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有包括自主选择加入北约在内的一切权利。俄罗斯以此为由发动军事行动,无疑属于入侵。 

这种说法是将俄罗斯和乌克兰单独剥离了出来,并没有考虑到单极霸权秩序的本质。 一个很明显的矛盾是,古巴作为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因为其距离美国非常近的独特地理位置,实际上便失去了很多权利,例如邀请其他国家部署特定型号的导弹,或者与美国以外的国家建立军事同盟。  当古巴这么做的时候,美国便会动用一切手段,包括军事手段,强制古巴放弃这一行动。 

显然,任何国家有自主加入任何组织,或者在自己的国土上采取任何行动的权利,这一描述在真实的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在国际舆论中,只有当它有利于美国时,这一原则才会被拿出来作为占据道德制高点的依据。

例如,韩国可以部署美国的萨德导弹,菲律宾可以部署美国的堤丰导弹系统,但假如古巴要部署其他国家的导弹时,这一原则就会突然失效。 其实质是,在单极霸权秩序下,美国有权将任何武器部署在任何地区,且美国不承认其他任何国家有“合理的安全诉求”。 

换句话说,“势力范围”一词在国际政治实践中并没有消失。在单极霸权秩序下,它转变成了只允许美国这个单一霸权国家拥有势力范围,而且这个范围是全世界。 这才是理解俄乌问题的时代背景框架。在这一框架下,俄乌问题的实质是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博弈,乌克兰是美国用来达成其战略目的的棋子。 

有的人会问:难道小国就不配独立自主,就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道路吗? 回答是,我们首先要排除掉这样一种幼稚的想法,那就是任何国家都应该有无限制的自由,无论选择任何道路,谁都无权干涉。 正如之前分析的那样,包括乌克兰和古巴在内的所有国家都受限于现实条件。一个成熟的国家需要在认清所有限制条件下,做出最有利于国民的选择。 

乌克兰真正的独立自主体现在它本可以拒绝成为“棋子”,在俄罗斯、欧盟和美国之间周旋,为国民争取最大好处的同时,又不触及任何一方的底线。 而泽连斯基选择将国家的命运全部交给美国,这并不是在追求“独立自主”,反而是一个买办化的政权在用乌克兰的人命替美国火中取栗,其后果就是美国抛弃它时也会毫不留情。 

如今,美国的表现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一个成熟的、为国民负责的政客本应预见到,不应该走一条将胜利的全部希望依托于外部援助的道路,这本身就是跟“独立自主”相矛盾的。 

从政治意义上看,俄乌冲突的本质是,美国试图用行动来为单极霸权秩序做最后的论证,以证明除了美国,任何国家都没有资格或实力拥有“合理的安全关切”,任何国家都必须无条件接受美国制定的安全框架,以及最终证明美国是唯一的大国,全世界都是美国当然的势力范围。 

如今,特朗普政府跟俄罗斯的妥协则相当于承认了,这次论证是失败的,而失败的代价则由乌克兰人来承担。 


2.时代之变 Shift in the era 

2025年2月18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俄罗斯不反对乌克兰加入欧盟,因为这是关于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俄罗斯不会对任何国家发号施令,但是在涉及安全、防御或军事联盟的问题上,俄罗斯的立场则完全不同。 在近期众多关于俄乌问题的新闻中,这条消息的重要性被严重低估了。 

当然,这里可以有两种解读:一种是认为这是俄罗斯向乌克兰释放的假信息或谈判策略,目的是削弱乌克兰的抵抗意志;另一种则是普京政府的确不介意乌克兰加入欧盟。 在特朗普政府如此急于促成俄乌停战的前提下,俄罗斯对乌克兰喊话的动机实际上是很弱的。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第二种可能性非常大。 

在19世纪的殖民体系下,列强在本国的势力范围内能够拥有全套的、排他性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影响力。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一个国家,即便是大国也已经很难在某一地理区域内建立起排他性的经济影响力。换句话说,如今已经不可能存在19世纪意义上的“势力范围”了。 而早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经济影响力就在快速衰减。

俄罗斯为了抵消欧盟对乌克兰的经济吸引力,每年会通过各种方式向乌克兰提供数十亿美元的转移支付。即便如此,乌克兰仍然不可避免地逐年向欧盟靠拢。 乌克兰和俄罗斯都是粮食和自然资源输出国,两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是重合的。这注定了俄乌两国在经济上无法充分互补,形成一体化的市场。 俄罗斯政府如今应该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事实,因此才做出了只追求在本地区维持住军事影响力,并不阻止乌克兰加入欧盟。 

实际上,就连俄罗斯本身也有很强的动机重新建立起跟欧洲的经济联系,甚至如果有可能的话,也想加入欧盟。 如果抛开双方之间的历史和地缘矛盾,俄罗斯跟欧盟实际上有极强的互补性。欧盟有相对发达的工业,俄罗斯有极其丰富的油气和矿产资源;欧盟军事实力弱,俄罗斯则从苏联继承了相当程度的军事实力和庞大的核武库。 

但是,欧盟一旦跟俄罗斯走近,就意味着欧盟可能抛弃北约,以俄罗斯的军事力量为班底建立欧洲军。也正因为此,美国绝不会坐视北溪二号管道建成,放任俄罗斯和欧盟经济领头羊德国在经济上牢牢捆绑在一起,进而衍生出其他更加“大逆不道”的想法,例如欧洲很可能会开始追求“独立自主”。 

因此,美国必须在北溪二号正式通气之前,将这种可能性彻底掐灭。而只有挑起一场战争才足够让德国人心甘情愿地放弃如此巨大的,即将到手的利益。 可以说,俄乌冲突的结果,是关系着美国单极霸权能够延续多久的关键。

 如果美国成功让俄罗斯屈服,不仅可以继续强化欧洲依赖美国保护的跨大西洋联盟,还能够进一步加强美元资本对全球资源的控制,从经济和地缘上对剩下的唯一大国完成战略包围。 如今,特朗普政府决定不再延续上一届政府的既定路线,而是试图用内部改革的办法,让一部分既得利益集团吃掉另一部分利益集团来“让美国再次伟大”。 

不得不说,这一艰难的选择只有像特朗普这样拥有“大智大勇”之人才能做出。他把冲突留在了国内,将和平带给了世界。 不过,美国仍然实现了部分战略意图。俄乌冲突至少在一代人的时间内让俄欧联盟的可能性降为了零。对于正在加速形成的多极化世界秩序,这一后果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3.俄乌终局 Russia-Ukraine conclusion 

未来的历史学家如果要划分单极霸权秩序和多极化世界的分界线,俄乌冲突会成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跟拿破仑和希特勒的遭遇非常相似,美国所主导的单一霸权体系在向俄罗斯扩张的过程中遭遇了历史性的失败,甚至可能成为逼迫美国放弃对欧洲的控制,专注防守美洲大陆的转折点。 

对于乌克兰来说,这的确是一场悲剧,因为乌克兰人要打赢的不是一场反侵略战争,而是两场反侵略战争。早在俄罗斯的坦克进入乌克兰的国土之前,美国已经通过操纵舆论、颜色革命等手段,入侵了乌克兰的政权,让它的中枢神经系统失去了正常的判断能力,甘心沦为美国的工具。  

如今,特朗普政府不仅要停掉对乌克兰的援助,还要逼迫泽连斯基将国内关键的矿产资源出让给美国资本。乌克兰面临的是两场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一边要向俄罗斯割地,另一边要向美国赔款。 

然而,历史不会为了同情任何一个国家停下脚步。俄乌冲突的爆发和结局说明了当今时代的两大基本特征,它们共同决定了世界将不可阻挡地向着多极化发展。 首先,美国已经被证明无法从军事上维持单一霸权体系,它必须尊重其他大国合理的安全关切。这也意味着,美国所主导的单边主义安全框架将被重塑。

世界秩序的多极化,将以军事力量的多极化为起点,向着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延伸,最终形成新的全球治理框架。 在美国主导的单边主义安全框架中,其他国家的军事力量要么是无关紧要的,要么被视作威胁。许多国家的军事力量不仅不被允许加入到全球安全治理中来,反而处处被压制,这跟当今世界的经济活动实际上是不匹配的,被扭曲的。 

例如,澳大利亚最大的经济伙伴是中国,却在美国的煽动下将中国的武装力量视作威胁,最终闹出了澳大利亚每年花几百亿军费,就为了保护澳大利亚跟中国的贸易航线不受中国威胁的笑话。 

这种扭曲将在多极化世界秩序中被纠正。我国日益强大的海军力量将越来越成为保护国际贸易航线的积极力量,在多极化全球安全治理框架中占据应有的地位。 

不过,多极化世界并不意味着回到18、19世纪列强瓜分世界,形成各自势力范围的时代。 正如之前提到的那样,由于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一个国家即使是美国,也难以在某一地理区域内建立起完全排他性的经济影响力。这是与殖民时代截然不同的地方。 当前俄罗斯也已经意识到,阻挡乌克兰加入欧盟的经济代价是巨大的,是不可持续的。

如今,一个国家依靠自己建立起一套有竞争力的经济体系是极其困难的。俄罗斯在多极化时代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为其庞大军事力量找到合适的经济体,将它能提供的安全价值变现,以承担高昂的武器装备迭代成本。 而俄乌冲突对俄欧联盟的可能性造成了重大打击。这一后果对多极化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按照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它的军事力量能够辐射到的富裕经济体只有欧盟和中东。俄罗斯要死保克里米亚出海口,就是为了能够维持对中东地区的影响力。 如今,俄罗斯跟欧盟反目,在叙利亚的力量也遭到严重削弱。短时间内,俄罗斯很难在多极化世界中找到合适的位置,来支撑其军事装备的迭代和维护需要高昂的成本。 

就在俄乌冲突发生的同时,俄罗斯已经完整地错过了这一轮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升级浪潮。

 经济和科技水平落后给俄罗斯军事力量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可能将在接下来几年快速显现出来。当俄罗斯从苏联继承的军事遗产逐渐丧失价值,莫斯科的寒冬将再也无法像历史上那样保护他们。那时才是这个民族真正面临抉择的时候。

转载请标注来源158机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