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挖掘机市场格局形成进行时
2007-12-18 13:25:39
众多厂家跻身小挖市场,从企业角度来看,究其根本有两个原因。一是巨大的利润空间,一台6吨的小挖,其成本在20万元/台左右,进口机器的价格大约在43万~44万元/台,国产机售价大约在28万~30万元/台,这么大的利润空间,很多企业自然垂涎欲滴。此外,挖掘机制造工艺技术含量高的特性也是生产厂家展现自己实力的舞台,拥有高品质的挖掘机,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企业拥有较高的技术研发能力。
市场方面,近年来中国小挖市场一直保持的高速增长势头更是吸引企业参与竞争的重要因素。不仅小挖的绝对销量节节攀升,其在挖掘机行业总销量所占的比重也大幅提高,截止到去年,我国小挖的年销量在全行业已达37.4%,而2002年,这一比重仅为5%。短短几年时间内,小挖市场骤然扩大,有实力的企业都想从中分一杯羹。目前在小挖市场中有几十家企业在竞争,可谓群雄林立。
传统品牌:日趋强大的生力军
中国挖掘机行业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外资进入非常充分,尤其在大型、高端企业中,外资更是占据了绝对数量。从市场份额上来说,大、中吨位的挖掘机外资占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小挖市场,外资品牌也长期占据着大半江山,不过可喜的是,近年来,国产品牌正在不断“收复失地”,目前已有超过三成的市场份额掌握在我国企业手中。
国内品牌中,玉柴、山河智能、柳工等大品牌及众友、南特、振宇等正在崛起中的品牌一起构成了我国小挖市场最强劲的生力军。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的秘书长陈正利特别提到玉柴,他说玉柴小挖的配置早在90年代就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具有了出口欧美这样要求较高的市场的能力。
陈正利认为,经过这么多年向国外先进水平的学习和与外资企业的同台竞争,目前国内的挖掘机在性能上已与国外产品相差无几。虽然发动机和液压件仍是困扰国产品牌小挖发展的主要难题,但整机制造方面,我国小挖产品总体水平无论是质量还是性能都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胜任高难度作业。
除了大中型企业外,国内还有一大批正在崛起的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在其所在的区域都有不小的影响力。虽然他们在全国以及国际市场的表现并不突出,但其作为大型企业在各区域的补充还是具有很大的市场意义的。
挖机新军:市场蛋糕的掠食者
小挖市场的火爆引得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开始进军这个市场,成为其中令人瞩目的一支新军。
在业内人士眼里,福田雷沃重工是一个擅长拓展新领域的狠角色,进军挖掘机市场虽然只有短短两年多时间,但是很快便达到了年产2000台的骄人业绩,其中小挖方面,去年才实现批量生产,现在年产量就已超过1000台。福田雷沃重工的执行董事池智说,中国的小挖正处于成长阶段,福田雷沃重工的介入仍然是比较早的,他们有信心在小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作为工程机械行业中最具学院派风格的中联重科,借助自己强大的研发能力,产品研发涉及领域非常广,目前已拥有15个系列350多个品种的工程机械产品。此前中联重科并没有进行挖掘机的研发制造,但今年9月在合肥举行的第十一届挖掘机行业年会上,中联重科董事刘权透露目前中联重科已经将挖掘机研发制造提到企业日程上来。中联重科副总裁郭学红也表示计划于今年12月在广州举行的CONEXPO-ASIA上,正式推出自己的挖掘机产品。
河北宣工作为我国推土机制造方面的排头兵企业从很早之前就开始关注小挖行业,虽然从量上并没有形成很大的规模,但其研发工作从未停止。在北京国际工程机械展上,宣工带来了两台挖掘机新品。宣工总经理周之胜说,宣工通过多年的推土机制造经验,在产品研发、制造、服务以及市场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很多核心技术已经不依赖进口,势必能够经受得住市场的考验。
福田雷沃重工、中联重科、宣工并不是其他工程机械制造领域大型企业涉足挖掘机生产制造的先行者,在他们之前,已有不少企业迈出了这一步。这些企业的参与,使得原本就不平静的小挖市场格局更加错综复杂。
外资企业:来自高端的挑战
外资进入我国市场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1994年,中国挖掘机行业就诞生了第一家合资企业--成都神钢建设机械有限公司。十余年来,已有超过10家国外企业以合资或者独资的方式进入中国。而有些国外企业诸如JCB、久保田、洋马等干脆将整机直接出口到中国来。能够进军中国市场的国外企业都是在国际市场已经拼杀多年的企业,其在技术制造、机器性能、外观质量等方面都代表了国际先进水平。所以,外资进入我国市场,对于我国国有及私营挖掘机制造企业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神钢、小松、斗山、日立等国外知名企业分别以合资和独资的方式先后在中国建设生产基地,贴近中国市场用户群。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发展迅猛,市场准入条件提升很快,能够在中国市场分羹的企业都必须是国际上具有较高水平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进军中国市场,将使得中国挖掘机产品整体的技术、管理模式、营销方式等进一步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