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认为,中国产品在国外的竞争力快速增强,引发一些人“莫名的担忧”,大背景仍然是“中国威胁论”在作怪。不过,即便看似不大的质量问题,影响却相当广泛。他建议,国人仍需高度重视,一方面是反思自身,另一方面要学会应对危机的国际公关技巧。
中国制造真让人担忧?
早在七八月份,当国外媒体突然间向中国产品质量问题发难时,龙永图的一个美国朋友就对他说:你们别太在乎了,这是媒体的雕虫小技,夏天人们都度假去了,媒体找不到新闻噱头,才弄出来这些问题。
果然,随后的公开数据说明了一切。日本贸易统计说明,2006年日本进口的中国食品当中不合格的只有0.09%,而从进口美国食品不合格率是0.12%。很快,美国玩具商也开始向中国制造商道歉,指明产品质量问题是委托方的“设计缺陷”。
龙永图称,这次“风波”提醒中国人,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质量如果出现大问题,可能毁掉中国经济全部的形象”。他认为,西方媒体“很会忽悠人”,玩具、宠物食品等在国外老百姓心目当中非常敏感,抓住这个机会,似乎就能给整个中国制造“泼脏水”。
在这次“寒流”中,即便在新兴的太阳能产业,一份业内杂志也刊登了一篇质疑文章,要求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多加注意”。无锡尚德电力董事长施正荣的应对措施,就是主动召集全国光伏产品论坛,提前打预防针。“我们要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主动审视,尤其太阳能行业目前是一哄而上,从七八家几年内暴涨到七八百家,加上原材料紧张,出现质量问题恐怕不可避免”。
这位新能源产业的领军人物一向强调“不一样的中国制造”。在施正荣看来,传统意义的“中国制造”曾给人“低科技、低价格、低等级、低质量”的印象,而新一代的“中国制造”已经和国外站在同一起点线上。施正荣说:“在新能源、节能环保、互联网、电子商务等领域,我们有能力,而且事实也证明,我们不会做的比外国人差。”
国内标准低于出口标准说明什么
“中国人的胃口耐受力就更强吗?”龙永图在反思中国制造质量问题时,对于很多行业“国内标准低于出口标准”非常不满意。
“同是奶制品,在国外一天过期,国内可能要三天。”产品用于出口就讲究些,销往国内市场就降低标准,这种情况毁坏的是“中国制造”的声誉。龙永图问:“对本国老百姓不负责,怎么让人相信你会对外国消费者负责?”
从世界工业化发展走向看,环保指标、劳工保护的标准等,都会成为衡量制造业水准的重要评价指标。“你雇佣童工,或者二氧化碳排放超标,那么东西生产的再好,放在国际市场上都会遭人质疑。”龙永图说:“本土制造标准提高了,以人为本,外国消费者才会对你的产品真正放心。”
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称,“中国制造”在定价观念上已经到了转型时刻。“在国际市场,价格低已不再是优势,‘低价’往往与‘质次’联系在一起,你的东西比别人好,为什么还要便宜卖?还是对自己没信心。”他的想法是,“中国制造”必须向“中国品牌”迈进,这方面一要自主创新,二要像爱护自己脸面一样经营自己的品牌,是中国制造提升的关键点。
一个历史经验值得借鉴。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制造大国,但惟独缺乏自己的国际品牌。“10年前中国出口的衬衫出过质量问题,结果,中国服装品牌的国际信誉被毁掉了。如今再打品牌非常艰难,只好用意大利牌子,人家只出个商标,利润却分走大半。”龙永图称,品牌经营是个持续不断过程,绝不能一锤子买卖,任何疏忽都不允许,“既要积极又要慎重”。
李东生这个经历过“国际化挫折”的电器行业老兵深有感触地表示,与日韩企业相比,中国电器企业最大的差距是整体投入积累不足。“无论是销售收入、利润的积累,每年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市场品牌方面的投入,都很难和日本的领先企业比”。
施正荣说,品牌竞争考验的是企业的可持续竞争能力,在创新、研发、投入、资本和资源的国际化配制等方面,中国制造都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