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机床产业布局中,拥有沈阳机床、大连机床两大企业的辽宁省机床产业,是我国中高档
数控机床的主产区之一。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机床企业生产出来的“钢筋铁骨”,只有在安装上产自国外的控制软件后,才能够灵活自如地行动,就连沈、大两家颇具实力的机床企业也没能例外,国外软件曾经牢牢占据着国产机床的“大脑”。
然而近段时期,伴随着辽宁省一家员工只有百余人的“小企业”所发出的一系列震惊世界机床业界的“大动作”,过去的一切已经发生了彻底转变。依靠这家企业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国产
数控机床、尤其是中高档数控机床已经能够自主地进行“思考”了。
这家“小企业”,就是大连大森数控技术发展中心有限公司。在刚刚过去的 2007年中,大森数控曾经数次技惊四座。在春天举行的北京“第十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装备大森数控自主研发的DASEN-18五轴联动数控系统 “大脑”的一台五轴立式加工中心,受到了国内外参展商的高度关注,成为展会焦点。秋天,大森数控荣获了国家发改委授予的“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荣誉称号。初冬,经国家版权局批准,大森数控研发的“DASEN-18型五轴联动数控系统软件V1.0”,获得了一份意义非同寻常的软件著作权……
由“身”到“心”,国产数控机床由此迈上了一条完全自主化发展的创新之路。
攥紧知识产权这条“生命线”
去年11月6日,经国家版权局正式批准,大森数控取得了五轴联动数控系统 DASEN-18的软件著作权。据有关人员通过信息检索了解到,截至去年11月13日,在国家版权局公布的五轴联动著作权登记中,同时具备RTCP功能、螺旋插补、样条插补功能和车铣复合功能的,仅大森数控一家。这标志着大森数控的数控系统研发能力,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机床,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象征,数控系统是其核心部分,并且五轴及五轴以上联动
数控机床系统,代表着机床制造业最先进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数控系统的研发能力,反映了一国工业发展水平状况,关系到国民经济安全,对现代国防装备制造业同样至关重要。
“把数控搞上去,能够和国外大公司平起平坐,不被人瞧不起”,是杨玉洪穷其一生的事业追求。自1995年创立以来,大森数控始终视技术创新为生命力。从第一款产品DASEN-Ⅰ型系统到现在最新的DASEN-20型,产品性能始终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为什么企业一定要有自主知识产权?面对记者的疑问,大森数控董事长兼总经理杨玉洪斩钉截铁地说:“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如果仍然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会面临生存的巨大压力。”实践证明:如果企业仿用别人的技术,或许可以取得一时的发展,但长久下去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采用合法途径购买别人的技术,必然在技术先进性上受到限制,或在价格上受到控制,导致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由此可见,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发展中必须攥紧的一条“生命线”。
不断创新,使大森数控的生命力不断增强。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大森数控先后研制开发出16种数控系统、2个系列15个型号伺服电机和2款机器人刺绣机,在中国的数控市场上成功地打响了“大森”这一民族数控品牌。自成立至今,大森数控已累计推向市场36000余套数控系统;并于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数控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和“中国数控市场第一品牌”。
探索创新的全球化路径
自主创新,切不可闭门造车;因为创新行为如果失去效率,也就失去了市场竞争力。“搞研发,一是要舍得投入,二是要选择正确的路径。”杨玉洪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选择研发路径时,大森数控另辟蹊径。在我国数控系统产品市场主要盘踞两大国际品牌———日本的法那科和德国的西门子。杨玉洪敏锐地意识到,在日本和德国必定有着大量成熟的数控系统开发人才,何不借用“外脑”,在坚持技术主导权的基础上,走一条全球化设计和全球化开发之路。
为此,大森确立了“瞄准国际前沿,跟踪国际动态;只求人才所用,不求人才所有;宁让开发利润,不让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原则。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国际化的创新模式大大地提升了自主创新的效率。
为实现“瞄准国际前沿,跟踪国际动态”,大森在国内和国外同时搭起先进技术平台,进行一步到位的技术开发。在日本,大森设立全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