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洪涝二砂选址西郊
2008-02-26 14:06:49
砂轮是机械工业的牙齿,没有磨料磨具工业就不可能制造出精密的机器和兵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首先炸毁苏联的砂轮厂,就说明砂轮工业在机械工业中的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时,砂轮工业非常薄弱,只有两家不完整的小砂轮厂,一家在沈阳,只能生产砂轮,不能生产磨料(刚玉);一家在山东,只能生产磨料(刚玉),不能生产砂轮。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根据机械工业发展的需要,我国急需建设一个综合性的磨料磨具企业--大型砂轮厂。1953年5月,中共中央中南局和机械工业部决定,在武汉市成立中南砂轮厂筹备处。经过调查研究,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富有砂轮的生产原料--铝矾土矿。1953年12月,中南砂轮厂筹备处迁至郑州市敦睦路56号,经机械工业部批准,改名为郑州砂轮厂筹备处。
在选择厂址上最初有两个方案,一是在临近原料产地--巩县孝义镇建厂,另一个是在郑州西郊,经过对比交通运输、供电、供水等,郑州西郊条件优越,确定在郑州西郊建厂。1954年5月,国内外设计组在贾鲁河东、陇海铁路南和石羊寺以北地区进行勘测选址。经半年多的时间,最后经民主德国五位专家分析:选定如今所在的厂址。此厂址的优势在于地势平坦,土方量小,有利于施工;再者地势较高,厂区和周围地区雨水汇集面积小,防洪工程不大,也就是说砂轮厂建在郑州市最高处,生产安全,免受洪涝之灾。
选定厂址,全国最大的砂轮厂终于在郑州市西郊落户。历经一年半时间,搜集、整理、汇编了大量的设计基础资料,包括地形测量、工程地质勘测、水文、气象、交通、供电、供水以及建筑材料。1956年8月,砂轮厂征用土地1378亩(厂区1045亩、生活区143亩,厂外铁路线190亩)。征地范围内,一个古老淳朴的村庄--张家庄从郑州的地图上消失了,搬迁农户16家。一个新兴的生机盎然的村庄--绿东村在西郊诞生了。这个村子里商店、副食品店、粮店、邮政所、菜店、银行、理发店、派出所、办事处等一应俱全。村里汇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有来自农村的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有来自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的英雄,有曾参加过延安整风的老干部,有刚脱掉学生服的技术人员。村里周末有电影、舞会,节假日有联欢演出,最显眼的还有两栋外国专家楼,楼前时常有金发蓝眼睛的外国友人在打羽毛球、网球。
砂轮厂是由民主德国援建的,有27家民主德国的企业和单位参加了该厂的设计工作,先后有67位民主德国专家来厂工作,随同家属48人。这些专家和中国人一道脚踏实地地工作,传授技术,个别专家还参加了郑州市区东风渠的义务劳动,和郑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砂轮厂自成立筹备处以来曾多次变更名称,中南砂轮厂-郑州砂轮厂-四零二厂(一类保密厂)-郑州砂轮厂-中国第二砂轮厂(三类保密厂,一砂在沈阳)-白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从1956年8月动工兴建到1964年12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至今,二砂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它曾是中国磨料磨具行业的排头兵和领头羊,它的产品出口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是河南省较早的上市公司。当年,退伍军人进二砂感到骄傲,社会青年进二砂深感荣幸,二砂技校招生曾经像高考一样隆重,轰动全市……这些辉煌的历史激励了几代二砂人,总勾起老二砂人不尽的思念和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