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网
数控机床自主创新将从产业层面突破
2008-03-03 16:12:16
   2月23日,由科技部政策体改司组织的机床工具行业自主创新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科技部政策体改司司长梅永红、中国机床工业协会总干事长吴柏林以及众多机床工具企业高管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传递出的一个重要信息是:鉴于数控机床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力量薄弱、产学研结合流于形式的现状,有关部委将从产业层面引导行业形成合力,构建国家创新体系。
    曹健林指出:“科技部对于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总体设想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两个转变’。四个方面:一是16个重大专项,其中就有高档数控机床;二是用高新技术促进提升传统产业;三是抓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让关键技术在国内形成大的产业;四是抓高新区的发展,比如珠三角和长三角等,使他们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和各个行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两个转变:一是要从抓项目转向抓能力的提高,关注国家在相关领域和行业中的地位。二是从关注提升企业的能力转向提升行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现有创新体系不能支撑产业发展
    对于数控机床产业技术创新存在哪些障碍的问题,与会企业代表认为,我国数控机床产业自主开发能力薄弱,数控机床在开发周期、性能、可靠性等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差距较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全方位的,除了专业配套体系尚未建立、装备水平和加工工艺未能尽如人意之外,关键、共性技术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大连机床集团公司副总裁、总设计师黄付中说:“机床工业创新和发展,特别是企业的创新,还需要现代设计技术、可靠性技术、加工工艺等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支撑。而这些技术的研究是不能用市场机制进行调控的,至少在短时间内市场机制难以发挥调控作用。同时,这些科研工作企业也难以承担。”
    沈阳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关锡友说:“关键、共性技术不能取得突破,研发力量分散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比如动态性能的设计和研究是所有企业都面临的问题,各企业分头去弄,谁也突破不了,我希望行业能联合起来,共同突破这一技术。”
    北京第一机床厂厂长崔志成说:“行业里优势的企业也未见得在研发方面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更不要说行业里头的弱势企业了。北一曾尝试通过海外并购跨境转移技术,但是阻力重重,所以,需要自主创新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采用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方式,国家产业发展和行业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定位,对此我们也感到困惑。”
    产学研结合应以需求为导向
    吴柏林说:“回顾以往几个五年计划攻关的指导思想,往往以跟踪国际最新水平为立项之根本,忽视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没有充分体现企业的主体地位,因此相当多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造成科研项目多,可是产业技术进步不快的局面。”
    武汉华中数控董事长陈吉红的话引得与会代表会心大笑,他说:“正如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在视察我公司所指出的,我们搞的某些研究,政府是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评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属。”
    几家企业代表认为,在共性技术研究日益萎缩的趋势下,国家极力倡导产学研相结合,出发点是好的,毕竟目前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基础、共性技术研究方面基础优于企业。但是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未能找到良好的利益契合点。部分大专院校常常是教授出面与企业签好了合同,具体的工作则是由在读的研究生来做,结果是教授完成了与学校签订的科研计划,企业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于是,企业对学校的科研投入也经常成为“一锤子买卖”。时间一久,双方缺乏信任,学校不肯全力投入研究,企业也不能长期稳定的支持某一课题。这种以项目合作的形式最多也维持不了几年,而某些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需要长期关注,还要经得起失败,自然也就无人问津了。
    吴柏林认为,高档数控机床新产品开发的立项要以市场用户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功能部件的开发要以主机发展为牵引,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根本目的。
    会议主持人、科技部政策体改司副司长李新男则进一步说:“当前的产业需要集中各方面优势,要产学研结合,但这三个方面是结而不合,怎样找到三方利益共同点是关键。另外,国家干预和市场机制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如果我们把资金拨给一个企业,那么,其他企业可能认为这是不公平的,有违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所以,国家的支持也必须有充足的理由。”
    技术联盟拓开产业创新之路
    困难重重不代表没有出路。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高梁说:“我们经常提要搞好分工协作,优化产业组织。但事实上现<
转载请标注来源158机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