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装备制造业风生水起
2008-04-16 13:42:28
全国高速列车产业化基地、世界最大的海洋油气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的造修船基地、全球最大的钢制冷藏箱生产基地……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青岛装备制造业便风生水起,以极为强劲的增长速度和影响力,成为我市发展先进制造业这一宏大戏剧中的绝对“主角”。
根据市统计局提供的数字,去年我市装备制造业共完成产值1858亿元,同比增长3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27.8%。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装备制造业已经达到32%。
“装备制造业”的概念为我国独有,最早见诸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又称装备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的总称,其产品范围,包括机械、电子和兵器工业中的投资类制成品,分属于金属制品业、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装备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装备制造业等七个大类。
在制造业版图中,装备制造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由于历史原因,青岛长期以来以一座轻纺城市的身份而存在,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十分孱弱。而正因如此,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时,我市把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作为实现新一轮产业升级、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大机遇,以宏阔视野和超前观念开启了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大幕。
吸引大项目、大企业“凤凰来栖”,并在合作中引发“基地效应”
装备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工业,与其他的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对一个城市制造水平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正因如此,只有高起点、高水平地发展装备制造业,才能在承接全球产业转移时高屋建瓴,确立自己在制造业领域的领先位置。
我市近年来在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在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以及投资环境上的独特优势,吸引了一大批在装备制造业领域实力雄厚的大项目、大企业“凤凰来栖”,并在合作过程中引发“基地效应”——前来投资的大企业纷纷在青岛建立大型产业基地,从而使我市装备制造业在发展之初就出手不凡,呈现气势宏伟之象。
在造船领域,我市原先仅有北海船厂、青岛造船厂、灵山船厂等几家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力,在国内同行业中的位置都十分轻忽。2004年,我市抓住北海船厂搬迁的有利时机,吸引了国内最大的造修船企业之一中船重工来青投资建厂,并促成中船重工在青岛海西湾建设大型造修船基地。目前,分别为30万吨和50万吨,国内最大的造船坞正在海西湾加紧建设,并将于2009年完工,届时,青岛将在国家“十一五”重点建设的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三大造船基地中占据重要位置。
引人注目的是,在海西湾崛起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并不只有一个大型造修船基地,近年来,中石油、中海油、中船重工-美国麦克德莫特三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陆续到海西湾投资建厂,这三个项目总投资达到70多亿元,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80多亿元,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海洋油气工程装备制造基地。
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南车集团的下属企业后,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崛起为国家高速列车产业化制造基地。高速列车产业化制造基地具有产出效益高、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拉动作用强的特点,它的崛起,使青岛在全国机车装备制造领域占据了重要位置。2007年,该公司高速列车以及配件的销售收入占到全部销售收入的60%以上。目前,该公司已具备年产高速动车组600辆、高档铁路客车400辆、城轨地铁350辆的能力。
随着青岛中集冷藏箱制造公司的异军突起,一个全球最大的冷藏集装箱制造基地呈现在人们面前。青岛中集冷藏箱制造公司是中集集团麾下企业,1999年在收购韩国现代工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成立之初,生产线上只能加工少量铝制冷藏集装箱,而经过8年时间在基础研发、核心技术开发、工艺制作技术等方面的不懈努力,该公司的标准钢制冷藏集装箱产能达到120台/天,2007年市场占有率超过30%,位居世界第一
据记者粗略统计,我市通过大企业、大项目的引进和培育,目前已拥有打破国际垄断的大型船用曲轴生产基地、全国著名的制塔类产品生产基地、全球重要的金属和非金属连接系统生产基地、年销售额达上亿美元的小型挖掘机生产基地、年产1万多台的福田重工挖掘机生产基地、年产值上亿美元的物流叉车生产基地……这些数量众多、如群星般璀璨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普遍具有规模庞大、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对上下游产业链带动作用明显等特点,成为拉动我市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
集群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市场竞争力日益强劲
正因具备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劳动密集、上下关联度等特点,装备制造业只有实现集群化发展,将同种产业或相关产业的制造企业有机地集聚在一起,才能真正赢得竞争优势。我市近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