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机床向世界级企业大步迈进
2008-07-09 14:53:14
近日,沈阳机床集团为东风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研制的7台(套)关键零部件成套加工设备就要交货了,这是沈阳机床集团首次为东风神龙这样的大型中外合资企业提供变速箱等汽车关键零部件成套生产线,也是东风神龙在变速箱成套生产线上首次采用的国产设备。这表明,沈阳机床集团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达到了世界级标准。
在国内市场独领风骚,在国际舞台同样风光无限,今年4月的韩国国际机床展,沈阳机床集团的展位毗邻世界机床行业排名第一的日本马扎克公司,在激烈竞争中角逐被韩、日等国机床企业垄断的韩国市场;5月的莫斯科国际工业展览会,沈阳机床集团9台高端数控产品在现场就卖出8台,品牌效应遍及独联体地区;6月的大马士革工业展览会,沈阳机床集团又把90多万美元的订货单收入囊中。
频频亮相在国际和地区重要专业展会的聚光灯下,与世界机床企业巨头同台共舞,展工艺,比技术,竞服务,代表着中国机床行业发展最高水平的沈阳机床集团,不断地向世界展示着企业强劲的发展态势。
今年一季度,沈阳机床集团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2%,海外市场营业额同比增长93%,产值数控化率从去年同期的52%提高到57%。
销售收入、海外市场占有率以及产值数控化率,这是未来几年沈阳机床集团实施“建设国际化、世界级企业”发展战略所需考核的一些主要经济指标,显然,今年一季度的这份“成绩单”令人振奋。
对于沈阳机床集团来说,刚刚过去的2007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之年,全集团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经济规模位列世界机床行业第8位;数控机床产量首次突破2万台,数控机床产值比例首次突破50%;海外市场营业额突破1.5亿美元,占整个销售收入的比例首次突破10%。
从饱受“东北现象”的困扰中一路走来,短短六七年,沈阳机床集团“强身瘦体”,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转变:经济规模、数控机床产值比例和海外市场份额均实现历史性突破,沈阳机床集团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
建设国际化、世界级企业,坚持又好又快、既大又强,在新的起点上进行二次创业,这是销售收入过“百亿”后沈阳机床集团新的奋斗目标,以进一步提高企业应对市场波动和抗风险能力,积蓄“用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的更大能量。
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告诉记者,建设国际化、世界级企业有几项硬指标,规模世界级,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跃居世界前三名;产品世界级:主导产品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市场国际化,海外市场份额达到30%,实现国内外市场“三七开”;经营国际化,积极走出去,在海外从事研发、生产等经营活动。
在沈阳机床人看来,无论销售收入、产品产量还是海外份额的“国际化、世界级”指标,相对而言都好达到。建设“国际化、世界级”,难点在技术,关键在技术,而且,技术也是实现销售收入、产量、海外份额等指标的关键。因此,建设“国际化、世界级”在很大程度上就汇聚到一点:坚持自主创新,实现技术上的新突破。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主要以模仿为主,到上个世纪90年代的重点引进新技术,这些国内企业所走过的技术发展道路,沈阳机床集团都曾经历过。目前,机床行业最尖端的核心技术大部分依然掌握在国外大企业手里,由日本和德国企业主导的世界机床格局近十年来几乎没什么变化,在世界机床诸强排名中,只有以沈阳机床集团为代表的中国机床企业位次不断前移。显然,国外企业不可能继续把尖端技术再卖给沈阳机床集团这样的“搅局者”。而且,即便能引进,但引进技术的主要载体———图纸并不能涵盖高端技术的全部信息,像一个螺丝钉拧几下,是不是越紧越好,这些从图纸上是看不出来的,实现“国际化、世界级”的技术指标,只能靠自己。站在新起点上的沈阳机床集团,有基础、有实力也急需实现产品技术上的革命性突破。
近几年来,经过不断的体制机制创新以及发展思路和方式的转变,沈阳机床集团坚持自主研发和联合开发等多种技术创新途径,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需要而又行之有效的自主创新模式。
自主创新,核心是人才支撑。近年来,沈阳机床集团通过不断引进外部优秀人才,已打造了一支1500多人组成的技术团队,技术人员由低向高共分11级,做到最高级别的技术专家,薪酬待遇可与总经理相当。
1997年,沈阳机床集团派出30位年轻的技术骨干到机床技术最先进的德国接受培训,如今,这30人都挑起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大梁,这30人还为企业“贡献”出了10名总工程师;2002年,沈阳机床集团又招了60名研究生,整个2003年这60人啥成果也没出来,就是接受各类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