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哈量集团的发展与改革
2008-07-22 15:53:20
1998年3月,随着以魏华亮为首的新领导班子上任,哈量人在思索:怎么样搞好企业?国有企业的出路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他们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如进行“三项制度”改革,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精干主体,分离辅后,辅业改制等等。
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改制问题提到了人们面前,不改制国企已经没有出路。但他们认为,在改制模式上不应简单化,而应在搞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区分情况,一企一策。当时一些地方和单位在国企改制上一味追求数量和进度,一“改”了之、一“卖”了之,为了改制而改制,一刀切,“大帮轰”,改制的效果与改制的初衷出现了背离。甚至有些国企经过改制,不但没有走出困境,反而关门破产,员工下岗回家,给社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归结其原因,还是改制的目标不明确,对为什么要改制和怎么样改制缺乏系统而认真的考虑。
魏华亮认为,改制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创新是载体,稳定是大局。改制是前提,不改制就不会有发展。创新是改制与发展、稳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没有创新,改制就是“翻牌”、换汤不换药,难免“穿新鞋走老路”,影响企业发展,稳定必然无从淡起。改制必须要促进企业发展,不能为了“改制”而改制,不能因为改制使企业生产经营滑坡,甚至亏损倒闭。应通过改制这种手段,创新体制、机制,焕发青春,进发活力,进而促进企业发展。企业发展了,凝聚力增强了,小环境改善了,下岗回家的少了,对社会稳定是最大贡献,这就是大局观念。
他还认为,一个企业要想把改制工作搞好,基础工作一定要扎实。比如企业的管理工作要到位,人、财、物关系要理顺、清晰,不能指望通过改制“快刀斩乱麻”,改制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哈量集团为了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从1999年就开始对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对一些“在册不在岗”、停薪留职、内退、“两不找”等人员进行清理整顿,使企业人员状况和结构清晰;在财务方面,组成了5个清欠小分队,每个小分队都由中层干部带队,进行了长达三年多“地毯式”的清理应收账款工作,对外欠的2亿多元应收账款理清了头续,并对些呆、死账进行了妥善处理;在物流管理上也加大了力度,从物资进企业的源头抓起,对再制品加强管理和清点,建立了新的物流库。这些基础工作是改制前必须要做的,一个企业如果不把基础工作做好,指望通过改制解决所有问题,无疑于缘木求鱼,本末倒置。
哈量集团的改制计划分两步进行,已实施的是第一步,即由原来的100%国有独资,通过员工参股,使国有股由100%减至56%,建立“国有控股,员工参股”的混合所有制。并通过打包回购金融公司和银行债务,使企业的净资产增殖;第二步,引进战略投资者,使国有股和员工股进一步减持,实现产权主体的多元化。但国有股和员工股要在企业继续保持相对控股的地位,即国有股和员工股相加,要占总股本的51%以上,以保持国有控制力。这样做,虽然企业的国有股比例有所减少,但其资产的增殖能力却能够增加,总的增殖会超过原来100%国有独资。也就是说企业原来是100%国有,但企业上缴的利税有限,国家得到的并不多。而通过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和体制、机制创新,使企业的活力增加,效益提高,发展加快,资产的增殖能力会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