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大有可为
2008-08-27 14:36:44
不久前,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沪成立,又为中国制造业添上一笔重彩。中国制造业近30年来的长足进步,不仅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打牢了基础,而且对全球制造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制造”广受欢迎的同时,也面对从全球产业链中下游升级的重要课题。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制造业持续高速增长,中国产品风靡世界,“中国制造”日益成为世界性话题。有人说中国制造业冲击了传统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也有人说世界上的大部分家庭离不开中国制造的产品。那么,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体系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其未来又将怎样?
全球格局下的“中国制造”
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估算,2007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MVA)占世界的11.44%。2006年中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世界70%的DVD和玩具,50%的电话、鞋,超过1/3的彩电、箱包等产自中国。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国之一,制造业吸引了大部分外资。
从1978~2006年,中国空调、彩电等家电产品的产量增长了1万倍以上,集成电路、电脑等的产量增长了1000倍以上,化学纤维、汽车产量等增加了数十倍。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78~2004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以2000年不变价格美元衡量的年均增速为10.89%,2000~2005年为11.1%,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和主要国家指标。
随着高技术产业比例的不断上升,中国正成为世界高技术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00~2007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38%。目前占国际市场的份额已接近20%。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手机、抗生素、疫苗等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当然,中国制造业仍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下游。即将出版的《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8)》指出,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主要体现在总量上,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增加值率是度量一个经济体投入产出效益的综合指标。美国、日本的增加值率在0.55左右,而中国不足0.4。从中间投入贡献系数来看,发达国家1个单位价值的中间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个单位或更多的新创造价值,而中国只能得到0.56个单位的新创造价值。
优势与潜力
众所周知,“中国制造”的优势还主要表现在低廉的制造成本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李晓华博士告诉记者,低成本并不局限于劳动力成本低的概念,它还涉及环保、物流、政策等软、硬件多方面。
尽管近年来出现了劳动力成本提高、原材料涨价,运输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诸多因素,“中国制造”仍然具有吸引力,原因何在?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驻中国、蒙古国、朝鲜以及韩国地区代表安吉蒙坦言,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制造”的人力成本其实并不低,而税收、环保、能源等多方面的低成本带来了价格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李毅说,中国“制造基地”的地位将长期保持。因为中国形成了相应的产业集群,劳动力的素质高,基础设施等配套体系完善,具备较高的再研发与再加工能力,同时中国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如果将“制造基地”转移到仅仅是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或地区,对企业来说未必划算。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会长小岛明的话更实在,与工资成本相比,工人的勤奋努力对企业更重要。
尽管目前“中国制造”面临提价压力,但依然有很多外资企业进军中国。日本东芝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西田厚聪就向记者肯定了“中国制造”的魅力。东芝今年将在安徽设厂,与美的电器合资生产冰箱压缩机。此外,有很多已经进入中国的企业陆续将其研发部门迁进来,如微软公司海外最大的研发中心5月落户北京。利用中国成熟的产业集群优势,结合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扩大企业规模和效益,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新动向之一。
对比“发达国家制造”
中国工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资源、环境等对“中国制造”的约束却不断加剧。低端产品制造还可能会受到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据李毅分析,在各项统计中,由于跨国公司、海外委托生产的原因,以出口金额表示的“中国制造”的规模,与“中国企业制造”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对一款iPod产品的成本分析显示,其299美元的零售价当中,中国工人的贡献不到3美元,创造其真正价值的是概念和设计。
李晓华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商品的制造商和产地已经不重要。就业岗位的减少以及制造业的外包并不意味着其产业竞争力的衰落。相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