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演变样本。
2018年5月,科沃斯(603486.SH)在上交所上市,A股迎来了“家用服务机器人第一股”。上市当天,科沃斯的最高涨幅高达44%。等待科沃斯的不只是祝贺,还有多多少少的质疑。
有趣的是,在这一片质疑声中,却很难得听到科沃斯针对质疑自我辩解的声音。
这或许与这家公司长达二十多年的行事风格密切相关——它从来不是一家高调的企业,反倒更习惯于用埋头苦干的方式,来推进自己产业版图的“隆中对”。
2021年上半年,科沃斯的营收同比增长123%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43%,这张出色的财报有力的回应了市场的质疑。
在科沃斯用业绩迎接自己2021下半财年的同时,行业内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从低端产品出清,到产品科技值提升。如果我们将这个趋势与科沃斯的历史相互印证,那么便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轨迹:科沃斯走过了一条从制造到质造,再从质造到智造的蜕变,也屡次悄然引领了行业的发展。
01 “老师傅”宝刀未老
世人只知科沃斯,却不知科沃斯的前身,源自创立于1998年的泰怡凯电器(苏州)有限公司,称得上业内的“老师傅”。
2009年,泰怡凯推出自有品牌,发布了扫地机器人“地宝”,2011年公司改名为科沃斯。
图片说明:2010年,“科沃斯”首单700台清洁电器“地宝”出口西班牙。图为苏州检验检疫局局长汪秋霞为科沃斯首发集装箱封箱。
2019年,公司迎来了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一方面,公司在已经是国内第一、全球第二的情况下,主动开启了转型,放弃了稳定的代工业务,导致业绩出现了下滑。中报显示,上半年的净利润同比减少了36.6%。
与此同时,来自自主品牌产品的收入同比上涨了11.2%,研发费用同比增长了38.9%。在2019年的年报中,净利润和研发费用与中报都保持了同样的走势。
当二者同时发生时,事情的真相只有一个。科沃斯意在通过调整业务结构,推动公司从往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而技术和自主品牌就是公司选择的突破点。
虽然此次战略转型,开局时就被泼了一盆冷水。但从随后的成绩表明,老师傅有着足够的积累。
2020年,公司的营收72.3亿元,同比增长36.17%;归母净利润为6.41亿元,同比增长433%。今年上半年,营收53.59亿元,同比增加123.11%;归母净利润盈利8.5亿元,同比增加543.25%。
研发费用和自主品牌的发展趋势,也与两年前如出一辙。
上半年的研发费用达到2.02 亿,较上年同期增长 45.84%,近5年(2015-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5%、32%。截至2020年底,公司扣除生产性员工后,有24.4%的人员从事研发工作。
自有品牌在转型后成为了科沃斯的顶梁柱,目前仍在高速发展。
上半年,两大自有品牌业务合计实现收入46.49亿,占86.75%的总收入,较上年同期的 73.24%提升13.51个百分点。其中,2019年独立的“添可”品牌,收入同比增长了817.02%,达到20.37亿元,在公司总收入中的占比升至38.01%。
同时,公司也完成了从制造到质造的过渡。
2018年,搭载Smart Eye视觉导航技术的“地宝DJ35”,则凭借优秀的性能,成为了当年的爆款。科沃斯的无线窗宝产品斩获了CES2018 创新奖。空气净化机器人“沁宝(ATMOBOT) AA30”,斩获了有“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德国红点设计大奖。
转型近三年后,科沃斯已经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业务聚焦、双品牌、高效研发”的三板斧,成功推动公司实现再增长的事实,说明老师傅宝刀未老,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都过硬。
02 扫地机器人行业的破局史
1898年,美国人约翰•瑟曼圣易路斯发明了地毯吸尘器的专利,这是扫地机器人最早的概念。但当时的产品并不成熟,清洁效果不如预期。
此后,不管是家电巨头伊莱克斯,还是初创公司iRobot,在技术上都处于小修小补的渐进状态。
如帮助iRobot打开市场的RoombaOrigin系列,在本质上与其他公司的产品没有太大的区别。较低的售价(160美元/台),大号吸尘盒、调整主刷等新亮点,都只是对原有的功能进行优化。
受困于导航和清洁技术,扫地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
直到2010年,有品牌将激光雷达的成本大幅降低,为扫地机器人拥有更好的清洁能力提供了前提。
在此之前,业内多采用碰撞式清扫,机器人在工作时经常撞到障碍物,不仅导致清洁效果不佳,没有规划的清洁模式更是让扫地机器人显得不那么“智能”。
在国内,最早吃螃蟹的是科沃斯。它在2013年推出了国内首个应用LDS(雷达导航)的扫地机器人产品“地宝9”系列。
地宝9系列的诞生,标志着科沃斯引领行业从碰撞式避障,进化为主动避障的时代。
自扫地机器人诞生以来,一直在导航、清洁方面饱受诟病,行业的技术创新也围绕这两点展开。在激光雷达+SLAM的解决方案得到应用后,第一个痛点已经被解决了。
清洁方面,科沃斯于2015推出了“蓝鲸清洁系统”,将此前割裂的扫、拖,通过仿生学原理合二为一,创造了扫拖一体的产品形态。这种形态从2015年起延续至今,已经是业内主流机型的标配, 就此,科沃斯再次推动行业发展,家用服务机器人正式进入2.0时代。
在此之后,公司又在2017年推出了3D-drive立体清洁系统,实现了全方位清洁和自动集尘。而国外的iRobot,至今仍没实现扫、拖一体。在某种意义上,科沃斯真正地把中国制造推向了全球,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保持了领先的水平。
历史已经数次证明,机器人的科技属性是推动行业发展的破局点。而科沃斯作为经历了行业发展的参与者与推动者,一直没有缺席前沿技术的攻关。这既离不开对研发的重视,也离不开技术的高产品转化率。
在制造业中,谁能先人一步的将实验室中的技术送进千家万户,往往谁就更有优势。贝尔实验室与AT&T联手扛起通信界大旗的往事,至今仍被传为佳话。
而在扫地机器人行业,科沃斯扮演着与之相似的角色。
在2018年,公司在AWE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上推出了搭载全新Smart Eye视觉导航的“地宝DJ35”。借助这款产品,科沃斯成为了业内唯一一家同时布局VSLAM和LDS-SLAM双技术路线,并双双实现商业化的公司。
在2021年上半年。公司推出了新品地宝 T9+系列扫地机器人和 N9+自清洁扫地机器人,二者分别使用了 84 项、 64 项公司专利,其中发明专利 33 项、 21 项。添可品牌下的芙万系列洗地机共涉及 56 项公司专利,其中发明专利 32 项。
作为对比,公司截至报告期末合计获得授权专利 1122 项,其中发明专利 353 项(包括 99 项海外发明专利)。
结合科沃斯上半年的出货量同比增加20%,共150万台的成绩,足以表明科沃斯的技术已经实现了较高的产品转化率。
03 行业的新看点
从代工到自主品牌,看似顺理成章,实则波涛暗涌。
主动走出舒适区的决定,让科沃斯不被各方理解。经销商、渠道,甚至团队内部也有人不理解。但结果证明,科沃斯选对了路。
其实,这并不是科沃斯第一次感受到不被理解的滋味。
2012年2月,一行人不远万里赶赴位于德国的欧洲物流中心城市:杜塞尔多夫。这里是科沃斯欧洲分公司的所在地,也是科沃斯征战海外的开端。
对于科沃斯而言,它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环境差异。德国市场、甚至整个欧洲市场,对新技术的接纳程度比国内要慢。
如今担任科沃斯家用机器人业务CEO的钱程,当时领帅科沃斯机器人国际事业部,他曾这样形容两个市场之间的差异。“国内的共享单车,一年时间就可以火遍国内大江南北,德国就没有;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了国人最普及的支付方式,而在德国还需要现金或者信用卡…”
与之相伴的,是国内对科沃斯出海的不看好。一直以来,国产家电企业都被戴上了“攒机”“低价”的标签,被人习惯性的认为没技术,没国际竞争力。
这种质疑放在今时今日已经有些过于片面,海外市场已是科沃斯的营收重镇。
上半年,科沃斯品牌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134.8%,添可品牌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452.8%,占各自收入比重分别达到 31.0%和 34.6%。
回归本质,扫地机器人虽然不比AlphaGo、Atlas(波士顿动力旗下产品)知名度高,但二者其实都是人类通往人工智能时代的载体。曾几何时,诺基亚统治下的手机市场,在苹果引领的智能机浪潮面前,不堪一击。人工智能已是硬件产品的发展趋势。
以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看,扫地机器人在避障方面的进步,已经应用到了相关技术。参考其他硬件产品,如手机的发展,人机交互将成为扫地机器人的新亮点。
从诞生到现在,扫地机器人在人机交互方面经历了从物理按键(遥控器)到虚拟交互的转变,进步巨大。但是,与其他硬件产品相比,还是有些逊色。
对比结果最明显的,是手机行业的发展。目前,各大手机品牌都在迭代自己的人工智能助手,如苹果的Siri、小米的小爱。智能音箱行业也是如此,国外有亚马逊的Alexa,国内则有百度的“小度”。科沃斯作为行业龙头,在人机交互方面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惊喜,值得期待。
同时,扫地机器人行业还有另外两大看点。
目前扫地机器人行业的渗透率并不高,即便是已经较为成熟的美国市场,渗透率也仅有15%,国内只有4.5%,行业仍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随着基础设施的成熟,扫地机器人有希望成为与手机类似的物联网入口。
从成立算起,科沃斯已经深耕在扫地机器人行业23年,见证并参与了行业的萌芽期和发展转折期,在业内发挥的作用,也从参与变成了引领。
作为一家具备穿越周期能力的公司,被二级市场追捧,实际上与市值出现波动一样,都是正常现象。而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当下正是一个市场与技术双双向上的时刻,在这样的大趋势找那个,科沃斯的坚持、引领与创新,都会成为它巩固自己产业地位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