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加速去美国化。
种种迹象显示,今年这个历史进程大大提速了。
01
第一,是人才上的。
前几天颜宁的消息,大家应该有所耳闻吧。
她在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宣布,即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的教职,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的创始院长。
颜宁何许人也?
一句话概括,顶级生物学家。不满30岁就是清华大学医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09年以来,她以通讯作者身份在《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了19篇论文。
如今,离开美利坚已然成为了一股小浪潮。
前阵子就有个消息在国内的精英圈里引起很大关注,说的是2021年,有1400多名中国科学家在大国摩擦下,越来越难以忍受美国逼仄的环境,放弃了哈佛、芝加哥、麻省理工等学术单位或企业的工作回到中国,人数比前一年大涨了22%。
这些顶级人才主要涉及到数学和物理、生命科学、工程和计算机科学,是中国急需提升的研发领域。
其中相当经典的案例,是一位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的得主离开哈佛大学,前往清华大学任职。
亚利桑那大学2021年一项调查也发现,每10名华裔科学家中就有四名最近考虑离开美国。
网上流传千人计划发起人之一的饶毅的评价,“美国从来没有意识到华人科技人员的重要性,因为美国最重要的顶级科学家华人比例很低……美国最有突破性的技术发明,迄今为止华人贡献很小。”
即便真是如此,这些科学家仍是中国急需的人才,有利于中国突破卡脖子技术。
02
第二,是金融上的。
今年上半年,中国减持美债1000亿美元,减幅高达9%,这是过去五年多来中国最大减持额。余额不到一万亿了。
虽然7月以来又连续两个月增持,但大趋势还是在下降的。
之前美国疯狂印钞收割全世界商品,拿到美元的国家反过头,又会去投资美债、股票实现美元回流。
这个“贸易投放,金融回流”的循环机制下,美国维持了经济繁荣,中国也避免了美元放在手里逐年贬值。
但是,不久前美国和盟友冻结俄罗斯的海外资产,数十亿美债一夜之间就成了废纸,是个人都会坐不住。
虽然还没有到掀桌子的程度,但是金融脱钩的进程确实悄悄开始了,中国对美元资产的依赖度会逐渐降低。
包括中概股退市回流,也是金融领域的表现之一。
03
第三,是投资上的。
之前,美国提出制造业回流,经济学界也在议论,欧盟日本是否会跟着模仿。
不过历史总是充满了意外性。
俄乌冲突导致能源成本大涨,欧洲的钢铁,石化企业纷纷跑到中国“避难”。这给了中国巩固欧盟、东盟、日本三大经济伙伴的机会。
前阵子,巴斯夫在广东的100亿欧元项目投产,宝马向宁德时代和亿纬锂能授予了超百亿欧元的电池合同。两张罕见的百亿大单就是例证之一。
如果说,是川普把人才推向了中国。那么,这次则是普京把欧盟的资本推向了中国。
此外,之前欧洲的“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还引发2.3级地震,威力相当于二战期间最大炸弹。
这条能源大通道估计要报废了。
欧盟吸不到俄国气,大型工业企业受伤最严重,因为宝贵的天然气要优先供应给家庭过冬,以及一些特殊部门。
欧洲的能源紧张恐怕会持续很长时间。
所以,接下来欧盟恐怕会踩死去工业化的油门。大众、OCI等会将产能迁到美国,之前美国从东亚得不到的,这次反而从欧洲得到了一些,部分实现了制造业回流。
所以北溪管道炸了之后,也有人猜测是美国干的。
毕竟美国也能从中受益。只要把欧洲过去几十年形成的能源结构彻底颠覆掉,欧洲必然会增强对于美国便宜资源的依赖,跟美国绑在同一辆战车上。
毕竟,美国的天然气只有欧洲的几分之一。真的低到不要不要的。
当然,中国收益也不小。巴斯夫项目只是一个开始。
有两类城市迎来潜在机会。
一种是中国的沿海沿江城市,因为迁过来的化工,钢铁,化肥等产业,属于大进大出,对航运的要求高。
一种是开通中欧班列的城市,例如沈阳,成都,西安,有更快的贸易效应能力。
这次不管幕后黑手是谁,他都把欧洲推向了中国,中欧关系又多了几年的缓冲期。
去年中国GDP首次超过欧盟,大概2%左右,今年估计会把欧盟抛得更远。
04
前阵子,还要一件事情引起争议,就是关于英语的地位。
有人提议,要降低英语教学比重、以及在考试中的占分比重:
这里我就不过多评价了。大家自己好好品品。
05
从人才到金融再到其他,中国正在加速的去美国化。
现在看来,传统的国际秩序确实在加速重构。
这种解构后再重组的过程,深远地影响到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