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申明,给力哥此文非学术研讨,也非严肃的投研报告,大量数据未经严格的求证,只求做到大致正确。此文仅为个人的粗浅判断,不一定经得起推敲,其中可能有大量的谬误。
1
两大灰犀牛:人口和房地产
近期大家讨论得比较火热的是中国的人口问题,另外,关于中国的房地产也是一个长期讨论热度比较高的问题。
人口问题,其本质上并非一个单纯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就解读面而言,给力哥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深入探讨:1、自然法则2、社会法则3、个人幸福感
当然,这并非本文要探讨的重点,后续有时间,给力哥是单独开一篇文章来探讨。当前,人口问题对经济的影响,已经被各类专家探讨得很深入了,在这也不再多做赘述。
就房地产市场而言,给力哥以前做过一些研究,直接上结论:
1、房地产是成年人的玩的游戏:房地产一个产业周期非常长的大行业,几百年来,很多人都在房地产中赚到了大钱,老钱都喜欢搞这门生意,比如美国的富豪、泛亚太圈的富豪,甚至100多年前的上海滩的的一些富商(可以看看《银元时代生活史》),黑石和凯德置地属于典型在地产中挣到大钱的机构,跨越了好几个周期,依然很挣钱,黑石5000亿市值中房地产并购业务也支撑相当一部分业务。
2、什么样的房地产挣钱:参照美国近40年来的大牛股,房地产标的有多只都包括在其中,跨略了好几轮周期。而这些大牛股主要为:
1)房地产信托(REITs);
2)精品住宅。
房地产信托长牛的核心原因在于,具备良好租金回报率+持续资产价值提升的物业,兼具债性+股性,是机构和居民资产配置中非常重要的选择,而黑石在周期底部大量去并购的也是这类资产,凯德置地做经营的也是这类资产。
但是这类资产短期内在国内会及其稀少,核心在于中国的房地产资产泡沫过重,租金回报率不理想,特别是住宅和商业地产(在租金无法提升的情况下,除非资产价格大幅下降),所以首先REITs话的可能是工业地产。
就工业地产而言,中国二十多年房地产商业化发展的历程,本质上是居民住宅用地补贴工业用地的过程。朱总理上任后,中国为了发展经济,做了两大改革:分税制+房地产商业化。分税制解决了中央财政和集权的问题,但地方财源下降,于是卖地成为了主要的财政来源。
房地产商业化,一方面确实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必须的,另外可以拉动几十万亿的相关产业,可以作为拉动中国经济的战略抓手。但是中国最终的目的是做中国的制造中心,产业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房地产是作为阶段性的工具来使用,在产业的后期必须回归其产业的本质,而不能再当做火车头来使用。
在分税制+房地产商业化+产业引入目标的叠加下,衍生出中国近几十年来比较特殊的现象——同样地段、同样的土地,住宅用地很贵,工业用地却很便宜。其本质就是用居民的购房来带动土地出售,土地出售带动货币的创造和财政收入的获得,再投入基础建设。工业用地则可以作为招商工具,免费或者低价提供产业方。
但是随着中国的城城镇化率超过60%,户均住房1.1套,随着老龄化的到来,90后的父辈离世,90后的子女成婚(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夫妻两将可能面临继承6套房产的可能(各自爷爷奶奶1套,姥爷姥姥1套,父母1套,成婚后1合并,就是6套),所以可以预见,未来20年,再搞住宅,将面临多么大的卖盘压力。
所以未来将无法再用住宅用地来补贴工业用地,同时随着中国产业的越来越强,工业用地将回归其商业经营的本质,无论是租金收益率和资产价值,都具备提升空间。
因此,一些产业集群较好的城市带,比如长三角、珠三角、长江经济带、川渝、西安等地的工业地产(产业园等),具备较大REITs化的可能。
精品住宅长牛的核心原因在于,这类竞品住宅所面对的是顶级的富豪,这类房产是按照奢侈品的逻辑进行打造,具备极高的品质和稀缺属性,这类资产买了能够保值和增值。土豪可能会经常变,但是爱好奢侈品的偏好极少改变。欧洲奢侈品集团LVMH长牛了几十年,目前市值4000亿欧元。
2当前的中国=70年代的美国∩90年代的日本
当前的中国与70年代美国和90年代的日本的相似处,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人口结构:15-64岁劳动人口占比到顶。
2、房地产:房地产销售见顶。
3、产业结构:1)原来带动经济的主导产业动力不足,新的产业还未产生,青黄不接;2)消费在经济中的占比提升,特别是商品消费的消费升级和服务消费的爆发。
为什么说当前的中国的情况是70年代美国和90年代日本的交集,核心原因在于:
1、就人口规模和本国的需求而言,中国和美国都是大国,日本是小国,所以中国的情况不能完全跟日本等同。2、就人口结构的演化来看,中国老龄化在加速,其演化的趋势可能会跟日本类似。
所以,中国未来5-10年的趋势演化,能是美国和日本的交集,同时带有中国自身的特点。
同时复盘以往2个美国比较有竞争性的对手,德国和日本(苏联所谓穷兵黩武的空心产业国家,不作为研究重点),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德国没有陷入日本艰难处境的原因:
1、德国没有向日本一样过于依赖美国的市场,一旦被美国限制,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德国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关系,可以在美国的打压下继续跟欧洲各国友好的做生意,不收影响。
2、德国没有向日本一样,去在一些引领世界的技术上,去雄心勃勃而急切的去跟美国抢夺话语权,而是实打实的发展高端制造业。
日本失去三十年的核心原因:
1、战略纵深不够,本土没有多大消费市场,除美国外,没有开拓更多市场,过于依赖美国,同时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无法独立。
2、过于雄心勃勃,没有把握好战略节奏,在被美国打压之后,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在了非常高精尖的科技领域去进行攻克,对于中高端的科技产业过快的放手,造成产业动能青黄不接,从而造成不可持续。
基于上述分析,给力哥认为,中国未来5-10年将可能显示出如下特点:
1、中国在未来的5-10年内,需要过一段苦日子,很难出现特别大的惊喜。
2、在主导产业青黄不接的过渡期(新能源10万亿左右的产业很难完全代替房地产超过30万亿所带来的动能),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大家注意保护好自己和家人健康、心理、工作、生活等,以及自己的资产配置。
3、科技产业中会有一些细分的结构性的机会,很难说有比较大的机会,所以针要扎得足够深才行,同时一定要做好估值控制,不要去相信那种树可以涨到天上去的故事,包括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医疗健康、元宇宙等。
4、消费将逐步成为中国带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发挥自身的战略纵深优势(内需),刺激消费的相关政策将会密集出台,关注两个方向的机会:1)中国的消费在商品消费层面空间已经很有限了,关注:①基于新品类的消费升级方向,②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新品类需求,③而那些面向有钱人的商品消费(具备保值属性的类奢侈品属性)会继续有机会;2)服务型消费大有可为,日本在失去的十年依然冒出了很多服务消费的牛股。
5、面对存量市场的并购整合将产生较多的机会,美国70年代到90年代,产生了非常多的经典并购案例,多数在传统产业(或者老科技行业),事后复盘来看,都是非常漂亮的案子。
3中国制造业:世界枢纽+溢出效应,如何应对“繁荣的诅咒”
作为一个没有出现断层的文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经历几次大的变革:商周之变、周秦之变、唐宋之变、清朝以来的古今之变。
每一次大的变革,最后的形成了更加强大的帝国,全国范围内的秩序达到新的平衡。
同时,中国具备广阔的战略纵深,不仅拥有庞大的人口,还涵盖了多种地貌、族群,同时还拥有香港、澳门这类的战略跳板,以及台湾、新加坡这类可以强影响的支点,以及向东南亚、中亚和非洲进行强势输出的强势经济和文化。
因此,中国在历史上,也容易出现如下特点:
1、在新的平衡秩序之下,人口开始过度繁荣,人力成本会变得很廉价,在往科技创新方向的动力不足,最后会演变成落后挨打,这某种程度也是大一统的繁荣诅咒。
2、在强势的情况下,中国对周边国家具备较强的文化和产业的溢出效应,最终都会加强宗祖国的繁荣。
中国作为全球的制造工厂,拥有最全的产业链+最成熟的技术工人+强大的本地化需求,是具备成为全球制造业枢纽地位的位置,同时对周边国家有一定的溢出效应,这些溢出效应并不会伤及我们的根本,反而对我们有利。
对于市场一些流行的观点,给力哥有一些不一样的看法:
1、中美的冲突,某种程度是在帮助中国打破“繁荣的诅咒”,历史上中国发生过太多次了,这样的外力会逼迫中国去布局长期的科技研发,而不是仅仅做短视的制造赚代工费。中国广阔的战略纵深,有助于中国在这次冲突中,有回旋预期,不至于出大问题,但我们也不能短期内预期能够重归超高速增长。
2、中国人口的灰犀牛可能很难逆转,人口红利减弱,这也会逼迫中国不得不往提升人工效率、基础教育、科技发展等方向布局,即往工程师红利、科学家红利方向进行发展,否则中国可能一直停留在人口红利的舒适圈内。
4理性的尽头:感性之大我的重建!
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其内核其实特别强调生命情感(儒释道的统一),过于强调西方式的理性和效率,中国社会可能最终会走向物欲横流、堕落和分裂。
理性是工具,而非目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其本身而言,不是理性的逻辑推导出来的,其原力的基础有可能是感性的。或者说,我们把人类的认知,深层解剖后,层层递进,大概是:感觉>感受>理性>灵>心,理性还远非最本质的认知。本末倒置,错把工具当目的,痛苦倍增。现代人类并没有比过去很更加幸福,反而更加焦虑和痛苦。十斤棉花和十斤铁,其重量是一样的。过去那种短缺的痛苦,并不一定会比现今无意义感和焦虑的痛苦更难。基于理性和利益交换建立的现代制度和价值评判标准,所谓的“普世价值”,正在渐渐受到挑战,其分歧越来越大。正所谓“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
这个时代,特别需要中国式的哲学,给力哥在此预言,中国未来5-10年的思潮,一定是中国式的“生命情感哲学”的回归。我们准备好迎接一个感性之大我的到来!
何为感性之大我,给力哥个人的理解为:
1、在自然法则层面,回归天人合一,对于自然、环保、自然和社会和谐,越来越强调。
2、社会标尺层面,在基于统一的以效率和资本评判价值的体系会出现分裂,人的生活方式或多样化,沉迷于赚钱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种。
3、个人层面,多个分裂的感性的我,将会统一为一个感性的大我进行统筹,人将表现为更到的统一性、协同性,幸福感也会提升。
基于此,在消费行业,除了人口结构的变化所带肋的影响,社会思潮的变化,也将对消费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详说可能会比较啰嗦,给力哥简单就“自我认知和品牌选择”这个点做一下分析:
1、以前从产品时代,到渠道时代,到品牌时代的消费主义进化史,可能会出现一次逆潮。大家可能不会再去追品牌,快消品中那种将人标签化来差异化定位的策略,可能面临比较大的挑战。(奢侈品须单独探讨)
2、过去逻辑是以物来定义人,现代人每天面临很多不同品牌的标签化的刺激,变成了以物来定义自己和定义他人,而这种情况到了一定的极致,人们会发现自己被各类品牌分裂成多个很难统一的自我,每次做选择的时候将会要么很迷茫,要么很焦虑。
3、未来,大家会倾向于明确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并不会以品牌去评判自己或他人,也更不会去以品牌标签来力求组装出一个假的或偏差的自我来。大多数人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识,对自己有非常明确的感性认知,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不会被品牌带着走,也不会借用品牌来代表自己。
4、大家更强调建立人与人之间的链接,通过链接来让别人知道真实的自我是怎样。
文:给力哥